这是一句烂大街的话。
它的意思:
鸡汤向,就是生命无常。
财经向,就是黑天鹅事件。
那么,回到Sir的主场:
如何用电影高级一点地阐述这道命题。
这部电影早被我们盯上。
《烈火英雄》The Bravest
一个摆明的态度是:《烈火英雄》,是一部灾难片。
华语电影并非没拍过火灾题材电影。
《救火英雄》《逃出生天》,更早的,1997年的《十万火急》。
但以上电影都称不上灾难片。
灾难片的主体,必须是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。
《2012》有地震、海啸、火山爆发;《后天》有飓风、冰雹、滔天洪水。
即使是单一类型的灾难。
也必须是《完美风暴》《龙卷风》级别。
而《烈火英雄》的出现,填补了华语片近年的类型空白。
大型海港,一根油管,黑色的石油从油船汩汩流淌。
石油流向陆地上的油罐,灌满一次,就完成一次稀松平常的输送。
一次,发生点小纰漏。
几个船员不以为然。
这股黑油迅速在管道里奔跑,膨胀,油压升高。
先是从裂缝里跑气儿,然后——
嘭!一声巨响,爆炸了。
《烈火英雄》的开头,严格遵照灾难片的发生规律。
一步步积压紧张感,从无到有(一颗石子投入),从小到大(涟漪迅速扩开),片刻之间,小意外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灾难。
火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。
《烈火英雄》几乎涵盖了今天消防战士们面临的种种火。
有些“火”,估计很多人和Sir一样,第一次听说。
流淌火。
能随着液体的流淌迅速扩散。
是与消防员的水枪、防护服近距离搏斗的头号杀手。
龙卷火。
当烟尘突然聚集到狭小空间被火星点燃,迅速造成爆炸。
电影的第一次火灾,当消防员在进行扫尾工作时,险情转瞬直下,瞬间爆燃,给消防员造成了巨大伤害。
除此,还有大大小小其他“火的形态”。
附着在衣服上,海面上,甚至油罐顶上隔着油燃烧的火焰。
难能可贵的是,这些火在电影都不是孤立,猎奇的对象。
观众可以看清楚,每一种形态的火,是怎么发展出来,又如何产生影响。
绝大多数的火都是真实的。
——导演陈国辉透露,实拍时一度烧上摄影师的裤子。
质感不会骗人。
温度。
这是扑面而来的灼热。
速度。
须臾之间,火海形成。
当然,还有火最恐怖的破坏力。
事故发生在一个海港。海港里存放着巨大的储油罐,油罐区一街之隔,又是存放危险化学品的仓库。
油罐爆炸,火情蔓延,一环扣一环,如果扩散至氰化物等危险化学品,海港身后,人们赖以生存的现代城市将荡然无存。
这个破坏力,片中有个清晰明了的换算公式:
二十颗原子弹。
过去,我们的火灾电影,受制于资金,技术,大都围着居民楼“小打小闹”,刺激是刺激,但格局难免局促。
《烈火英雄》第一次把“火”烧向大海,烧向城市。
大灾难催化出大恐慌。
人与环境,殊死一战,能不好看?
做大的同时,《烈火英雄》又没有忘记小。
《烈火英雄》第二件做对的事,就是尽量让细节说话。
这是一部有电影观的灾难片。
它懂,细节才耐得住咀嚼。
一个例子。
市民得知大火可能吞灭城市,纷纷出逃。
地铁里散落着为了挤上车,来不及拖走的拉杆箱,打开的七颠八倒的包。
甚至有人为了减少负荷,直接扔掉箱包,从里面拿出更重要的物件轻装上阵。
这里不需要靠台词说:哎呀,扔了吧,逃命要紧。
一个特写画面,足以说明群众的恐慌。
它也懂,沉默有沉默的力量。
一个转变。
黄晓明这次终于扔掉他的“油”。
他演的角色,叫江立伟。
一开始,他就犯了错,判断失误,导致一个战友牺牲。
所以进入故事主线后,他就是一个彻底的loser,被削了队长的职,被分配到郊区,日常的工作包括替村民抓猪,还被瞧不上。
心理医生建议他转行。
他没答应。
两次被侮辱,他都没说话。
第一次,儿子大声质问他,是不是害死了人,他摸了摸裤腿,不敢承认。
但他在操场上跪下了。
跪谁?
当然是愧对的战友。
第二次,火灾当晚,又被战友羞辱,他喘着粗气,欲哭无泪。
他还是没说什么。
他踉踉跄跄走出临时医疗救援棚,取下头盔,用手擦拭被燃烧产生的灰烬蒙住的国徽。
这里需要内心独白,鸡血口号吗?
真不用。
两次沉默,既让我们看到角色深处的压抑,也为他之后的英雄行为建立根基。
它让勇气有了烟火气。
它也让牺牲更加悲壮。
双手由于接触高温金属,皮开肉绽。
连脸都不要了,全是烧伤,水泡,几近毁容。
这是一个有负罪感的英雄。
这是一个人。人物首先是人,不是工具
说到底,再惊天动地的灾难片,它的成功,都离不开关键因素。
人。
这也是《烈火英雄》第三个做得好的地方。
人物不是宣泄情绪、强推主题的工具。
人与灾难的对抗固然惊心动魄。
但人和自己内心的角力,才是类型片真正永恒的法则。
说到这,不得不提另一位主角。
杜江饰演的马卫国。
相比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,马卫国几乎是个“完人”。
军人子弟,意气风发。
马卫国的技术,态度都没得挑。
每次出任务,他都不愿当垫后那一个,他要冲锋在前,即便豁出性命。
现场指挥工作,他从容不迫。
即使在训练中,他也像台精密运转的机器。
板着脸,一分一毫,都不允许出错。
这就是一个标准的领袖。
但他当真没有感情么?
当然不。
只是感情羞于启齿。
一面来自他的父亲,老子英雄儿好汉,作为标杆的父亲对他自小要求严格,教育方法,多是激将,打击,这让他不懂表达。
一面来自上司黄晓明,如果不是他判断失误丢了队长,你觉得凭自己能当上吗?这让他不敢表达。
两个大男人的性格差异,通过这场戏展露无遗。
二人即将奔赴各自的战场。
这时,油罐区已烈焰滔天。
十有八九,有去无回。
两人抓紧最后时间一吐衷肠。
这是灾难片的惯常手法。
但《烈火英雄》加多了一个“扣子”。
他俩想在油罐区抽一根烟。
一根烟而已。
但对于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员,任何火苗,都是大忌。(导演透露,这场戏来源于对某位消防战士的真实采访)
所以从小正确的马卫国,为什么想抽烟?
——在性命遭受极致威胁的情况下,人往往才愿意直面欲望。
这时,水枪的湿气让烟蒂受潮,他们怎么点,也点不燃。
江立伟忍不住骂了一句:“这么大的一场火,却点不燃一根烟。”
江立伟为什么这么生气?
——任何微不足道的欲望的舒展,都是对残酷命运的还手和抵抗。
但马在点烟的瞬间,看到这门框上的火,还是那么轻微地,下意识地躲了一躲。
他怕。
在这一“抽”一“躲”之间,人性就这么挣扎而真实地逃逸出来。
而江立伟却没有躲,因为,一直背负着愧疚的他,早已经决定牺牲自我。
更多心理路程Sir就不剧透了。
Sir只能说,即使戏份很少的杨紫和欧豪,也让人记住了。
他们演一对消防员夫妻,岗位不同。
在拍婚纱照的时候吵了架,然后被紧急拉回救灾现场。
两个年轻人,碍着面子,工作要全情投入战斗,情感又忍不住担忧对方,这里面,还夹杂着一点点“等你哄我”的小自尊。
怎么拍出这份纠结?
两个道具。
一枚钻戒戴了又脱,一副对讲机欲说还休。
庆幸,这几个明星,都没有被当作道具。
他们不止贡献脸蛋,贡献流量,成为场面,特效的附庸品。
他们守住了一个演员的尊严。
这份尊严,远超戏剧。
《烈火英雄》改编自作家鲍尔吉·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《最深的水是泪水》。
故事,从现实事件改编。
电影中主要角色,几乎都有真实的原型人物。
比如,欧豪饰演的消防战士。
当年,现场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下海清理油污保证供水的工作,却无意拍到一位消防员溺水牺牲的全过程。
这是基本事实。
为了尊重事实,导演陈国辉竭尽全力苛刻。
前期的准备工作中,他对上百位消防员做了采访,台词,直接用了很多业内行话,生活背景都来自于消防战士的自身经历。
长达两年的准备,搭建了六个足球场大小的油罐区1:1重现。
主要演员长达百日的救火训练。
电影中有一幕,受困的消防战士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,用手机录像的方式给家人告别。
这不是电影的原创,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。
事后,参与的消防员在节目中坦言——当年,就是只能这么粗糙地记录。
因这些不容涂抹的细节,《烈火英雄》才真正让我们落泪。
2018年,全国共发生了23.7万起火灾,造成了1407人死亡,798人受伤,造成损失36.75亿人民币。
计算下来,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次火灾发生,每天,至少有三人因火灾伤亡。
火灾,其实离我们并不远。
而救火的消防人员,却一直“活在意外报道中”。
我们对消防人员,有太多太多误解。
这是一则来自《新京报》的真实新闻。
你拿着我们的钱,赶快灭
还有,凉山火灾后辱骂消防员的网民。
当灾难无可避免,更让人齿寒的,难道不是灾难过后的冷言冷语?
回到电影,导演陈国辉之前主要拍爱情片,并没有灾难片的经验。
但消防题材早就与他有着不解之缘。
曾经居住在消防队周边的经历,与消防员接触的过往,以及原著《最深的水是泪水》的故事,让他有了想为消防员发声的责任感。
电影中,黄晓明赴死的最主要任务,是手动转动阀门,关闭输油管道。
在熊熊烈火中转动金属阀门八千次,第一次听,谁都觉得不可能。
但,根据原著描述,真实情况。
远远不止八千次!
这种“低调处理”,或许才是《烈火英雄》最大的善意和目的。
它不是在用火灾吓唬观众。
它也不是用消防战士的艰苦去诉苦。
正如主演黄晓明在路演中反复提及的——
看了这部电影,一定要忘记我们,记住他们。
正如现实中,当“流淌火”到来时,有这么一群人。
或喷水,或撒干粉。
不行了,肉身搬石块垒墙。
再不行了,豁出去做人肉防火墙,身上的消防服材料能挡多久就多久。
死守,就为了救人,就为了能活命。
看完此片,若能在同样难以抽身的瞬间,想起他们。
就是对消防战士最大的褒奖。
他们要的不是仰望。
他们要的是理解和尊重。
甚至,只为了不被遗忘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